牛肉麵文化
據說,最早的蘭州牛肉麵館是成立於清朝初年的「月陽樓」,當時只給上層社會人士提供服務。1915年時回族人馬保子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並使用煮羊肝、牛肝的湯來煮麵以提升其風味。
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即湯清、蘿蔔片白、辣椒油紅、香菜和蒜苗綠,以及麵條黃亮。辣椒油是將辣椒麵和芝麻混合澆上熱油得來的,特別講究不能把湯染紅。
2007年7月蘭州市政府開始徵集專門的蘭州牛肉麵標誌,方案選定後最終在2010年獲得審批。其圖案以綠色為主,同時象徵著拉麵的動作和牛頭。同年7月1日《蘭州牛肉麵商標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此後凡符合註冊商標使用條件的個人或企業都可以免費使用此標誌。
清末著名的回民廚子。名馬耀山,號馬保子。(1870/1/1-1955/5/1)
自牛肉麵發明以來,一直作為平民食品存在,其價格非常便宜,目前在蘭州這樣的中型城市其價格一直保持在非常平民之價格(約八元人民幣左右)。在蘭州的歷史上牛肉麵館的足跡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九十年代初隨著連鎖店的建立。牛肉麵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到目前牛肉麵館遍布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
另外,蘭州市以外週邊地區的「蘭州拉麵」也發展出不同的做法與文化,例如青海化隆牛肉拉麵,口味和蘭州拉麵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牛肉的肉料選擇、肉湯的用料和製作方法上,在中國南方很多省份都添加青椒等蔬菜以適合當地口味,而對於面的火候掌握各地也不同,另外在蘭州市面上,一般看到的名稱都是「蘭州牛肉麵」,並無「蘭州拉麵」一說,這是因拉麵在蘭州已是標配。商業市場的發展,讓全國各地都有蘭州拉麵,但要感受真正的風味文化,蘭州仍是首選。
蘭州牛肉麵基本作法
以形成文化現象的蘭州牛肉麵,已衍生出不同之作法,但仍有基本的脈絡,大體作法是由廚師手工現場將麵團拉抻製成麵條後下鍋煮熟,出鍋後加入牛肉老湯,撒上小塊牛肉、辣椒油、香菜、蒜苗而完成一碗蘭州牛肉麵。從顧客點麵開始到麵條製作完成的過程只要大約兩分鐘的時間,所以牛肉麵在蘭州做為快食早餐非常受歡迎。
老湯、麵條、蓬灰,製作蘭州牛肉麵三要素。
老湯:牛肉麵湯是用老湯加水烹煮牛肉、羊肝,再加入傳統佐料,熬製而成。完成後的牛肉麵湯必須清澈見底,而有牛肉的鮮味。肉湯鍋中水少了添水,肉少了添肉,所以俗稱「千年牛肉湯」。
麵條:用蓬灰麵、過濾水和製而成,蓬灰麵中含有大量的鹼,從而增強麵的筋度。拉製牛肉麵的手法非常獨特,與中國其它地方的麵條有很大不同,由於生麵具有很強的韌性,起先的一大塊麵培必須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來完成。麵坯和好後,均勻的分成若干個小麵團。當有客人叫麵時,才可以開始整個牛肉麵的製作過程。麵的拉製方法大體上是把麵團先壓成帶狀(寬麵)或搓成長條(細麵),再由中間對摺拉扯幾次,放入大煮麵鍋中。
蓬灰:牛肉麵在和面時使用的「灰」,實際上是純鹼,是用戈壁灘所產的蓬草燒制出來的鹼性物質,俗稱蓬灰。作為一種抻面劑加進面里(當地稱「使灰」),能使麵筋韌有勁,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在這裡用它代替碳酸鈉。起使麵粉增加韌勁和柔軟抻開的功能。目前,市面上已很少有牛肉麵館使用蓬灰和面,多半用的是市售的成品拉麵劑代替。但據說由於拉麵劑和蓬灰在面味上存在少許差距,便有人打出純天然的噱頭「蓬灰牛肉麵」,以其綠色和環保作為其麵館的推銷招牌,但眾說紛紜,但孰是孰非,至今仍無結論。
蘭州牛肉麵的形狀要求
現作的拉麵是蘭州牛肉麵的基本要求!
牛肉麵的麵條可以分為多種不同形狀,拉麵師會根據顧客的不同需求製作。按麵條形狀分,可將牛肉麵分為圓形、扁形、棱形三大類。
圓形面:指麵條的橫截面呈圓形。圓形面按照由細到粗,可分為「毛細」、「細麵(一細)」、「三細」、「二細」、「粗(二柱子)」5種,其中「毛細」直徑約0.5-1mm,「二柱子」直徑約5-7mm(注意「三細」位於「一細」和「二細」之間,而非比「二細」更粗)。
扁形面:指麵條的橫截面呈扁平狀。扁形面按照由窄到寬,可分為「韭葉」、「薄寬」、「寬」、「大寬」和「皮帶寬」等幾種,其中「韭葉」寬約5mm(意為與韭菜葉一樣寬),「皮帶寬」寬約30-40mm(意為和皮帶一樣寬)。
棱形面:指麵條的橫截面呈三角形、四邊形等獨特形狀。常見的棱形面有「蕎麥稜子(三稜子)」、「四稜子」等。
另有比較獨特的空心面,也可歸為圓形面的類型。以上各類麵條,最受歡迎的當屬「細」、「二細」、「三細」、「韭葉」等形狀。過於細的面,容易在湯里吸水泡軟,過於粗或過於寬的面則不易煮熟,或煮熟後較硬。棱形面及空心面則因對拉麵師的技術要求較高,普及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