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峽水庫位于黃河上游,位于甘肅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距蘭州市75公里。有許多峽谷和川地相間出現。河水穿過千巖壁立的深邃峽谷,水勢有如萬馬奔騰,景色十分壯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劉家峽。黃河河水來到這里,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后穿過峽谷向西流去。劉家峽水庫竣工于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游等多種功能。 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這里的劉家峽水庫,十分有名,值得一游。
劉家峽水庫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
到劉家峽游覽,可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飛舞;進入峽谷后,但見兩岸奇峰對峙,壁立千仞,景色變化多端,足可與桂林山水、長江的巫峽相媲美。出峽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蕩漾,襯以藍天白云,別有一番湖光山色。黃河過劉家峽流到蘭州之前,匯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蘭州以上,黃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來源是上述支流,來自干流的很少。根據觀測記錄所得,在蘭州以上的流域地區,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約為一千公噸。
黃河河水來到這里,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后穿過峽谷向西流去。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水庫大壩處有電廠和劉家峽旅游公司提供各式游船,游客可乘船直達水庫西南端的炳靈寺石窟參觀游覽。一般游程約需二至三個小時。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后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參觀炳靈寺必須乘坐游船經過劉家峽水庫,旅游旺季坐滿人才開,往返需7、8小時;坐快艇往返只需3小時。
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靈寺歷史上佛教最為興盛的四個階段。炳靈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時代不同,風格各異。不論是西秦的驃悍雄健還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論是北周的珠圓玉潤還是隋唐的豐滿夸張,或是宋代的求變寫實,都采用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寫神的傳統技藝,它們是佛教觀念、信仰、情緒的物化藝術形式。其造型和雕飾,既籠罩著神奇的宗教氣氛,又極富有現實的生活情趣。造像的主題是佛陀,莊嚴肅穆,詳和可親,菩薩含情脈脈,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視,無不塑造的栩栩如生,細致入微。
第169窟,它是炳靈寺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是炳靈寺石窟的精華所在。
炳靈寺壁畫,保存到現雖然數量不多,卻反映了十六國時期西北地區人民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這是炳靈寺壁畫重要價值之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畫中,可以看到與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形象極為相似的女供養人。壁畫用遒勁的線條表現了云鬟叉髻、帔巾飄帶、盛裝打扮的婦女形象。隋、唐的壁畫,由于元、明以來密宗畫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畫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養菩薩畫像,姿態生動,神情各異。元、明兩代的壁畫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層元代佛教故事畫,南壁元代八臂觀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觀音,以及172窟木閣上的明代木版畫涅槃。這些以密宗為內容的壁畫,其繪畫技法仍然繼承了唐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