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在旅遊界的盛名來自一百年前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探索!約瑟夫·查爾斯·弗朗西斯·洛克(Joseph Francis Charles Rock,1884年1月13日-1962年12月5日),美籍奧地利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曾于20世紀初,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美國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的身份到云南滇緬邊境以及西藏考察。
1929年,洛克拍攝的蜀山之王貢嘎山(海拔7556米)彩色膠片。
1884年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0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并在此成為植物群落專家。1911年進入夏威夷大學,主要從事植物學研究工作,建立了當地第一所植物標本館,并在1911-1920年間擔任館長。1913年獲得美國國籍。1920年離開夏威夷大學,啟程前往亞洲進行探險考察。
洛克的植物探索旅程啟航于泰國、緬甸和印度阿薩姆地區,最初旨在找尋大風子樹。從1922年到1949年前後六次來到中國,“植物獵人”洛克在中國云南、四川、甘肅東南以及西藏東部度過了漫長的探險考察歲月,對當地植物群落、人文風俗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考察,并將多種植物樣本帶回西方,今天位于波士頓南部的阿諾德植物園保留了許多這一時期采集的植物樣本。
洛克拍攝的貢嘎山區彩色照片。當時為罕見的彩色膠片!
此后,洛克以麗江附近的村落為基地,對當地風土人情和動植物都進行了考察研究。這一時期的許多文章,都刊于國家地理雜志上。也正是這一時期的文章,激發了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創作靈感,完成了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麗傳說。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美國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的身份到云南滇緬邊境以及西藏考察。洛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到亞丁境內進行探險的西方人,第一個在亞丁境內采集動植物標本、繪制地圖、用彩色膠片和紀實文章將亞丁境內記載下來介紹給全世界的人。洛克在中國云南進行了長達27年的對東巴教儀式和東巴文文本的研究,發表了幾十種相關論著,拍攝了豐富龐雜的圖片,他對云南,特別對納西民族文化的研究與記錄,不僅令西方大開眼界,更為今人留下寶貴的遺產。
1963年,為紀念洛克不畏艱辛長途探險的精神,以其遠征者的形象建立戶外防水包品牌LONGHIKER。2009年3月,夏威夷大學將其植物標本館命名為洛克館,以示紀念。
約瑟夫·洛克身穿藏式冬衣
對于 1920 年代在中國偏遠地區劫道的土匪來說,這支行進在山間的隊伍看起來像是要來入侵的軍隊。這支26頭騾子和17名成員組成的“軍隊” 享有 190 名荷槍實彈的士兵的護送,約瑟夫·洛克穿戴講究,靴子、馬褲、遮陽帽一應俱全。
中國四川·貢嘎山
包括拉卜楞寺、扎尕那、稻城亞丁、麗江和瀘沽湖、甚至香格里拉與香巴拉...,都有洛克的身影,並且有其深入的探索,同時也留下大量的文字和影像。
洛克在云南的玉湖村設立了圖片工作室,玻璃底板就在他的睡床上方懸掛晾干。
在近一世紀之前,六次中國之旅,在華前後27年,將多彩多樣的西南風貌展示在西方世界面前,對當時西方人而言是大開眼界。
1924年冬,國家地理學會云南探險隊隊長約瑟夫·洛克——這是他率隊前往藏傳佛教王國木里的途中合影。
洛克在中國云南、四川、甘肅東南以及西藏東部度過了漫長的探險考察歲月,洛克最初是以獵奇的目光掃過云南的自然風光和原住民原始的生活狀態的,后被當地的民族文化所蘊藏的無窮魅力吸引。
中國四川(當時的康定),從斷崖看過去的峽谷,海拔11150英尺。位于兩個藏族村莊之間,1928年。
洛克是個性格復雜的人。他孤僻、刻板、傲慢、獨立、非凡但不完美。他生于維也納,父親是貴族的仆從。他在1905 年21歲的時候來到美國,1913年成為美國公民,但從未擺脫專橫跋扈的舊大陸習氣。
中國四川,洛克和探險隊成員通過一座懸臂橋橫渡急湍的理塘河,1928年。
但決難否認的是,洛克是《國家地理》眼中真正稱得上“偉大”的探險家。雖然他的花銷同時也是《國家地理》史上 最令人難忘的賬單之一......僅《尋找大風子樹》一文,就需要出價 400 美元,這數目在 1921 年可算相當昂貴。
中國·云南玉龍雪山,一場雷雨剛剛結束,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探險隊在玉龍雪山山腳下扎營,1923年。
貴固然是貴,但他于 1924~1935 年間發表的關于中國的九篇文章附有大量珍貴圖片,給足不出戶的美國讀者帶來了見所未見的異國風情、遙遠的民族和那些連地理學家也知之甚少的積雪高山!
中國·四川,探險隊長約瑟夫·洛克博士騎著馬帶領探險隊佇立在一個白雪圍繞的湖前,1929年。
如今,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沿著當年洛克的足跡,用各種方式造訪這些區域。當游客為這里的美景驚嘆時,或許我們不該忘記,90多年前,那個名叫約瑟夫·洛克的人,已經到達並記錄此地。
中國云南碧羅雪山上的一條冰川瀉入瀾滄江,1926年。
在現今照片精緻且唾手可得的年代,這些近百年前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照片彌足珍貴!
在洛克1929年拍攝的照片中,永寧喇嘛寺是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即格魯派的另一重地。
編輯們形容洛克“一點就著”。但這種火爆脾氣的另一面,代表一種相呼應的性格優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恰恰滿足了作為探險家和記者的第一要素:他要身處其間。
1927年起他又續職三年。從云南的崇山峻嶺出發,向北行進 1500 多公里,幾乎到達戈壁沙漠和內蒙草原。“古往今來從未有白人在此駐足。”他在俯瞰青海境內的黃河峽口時自夸道。
洛克自孩提時代起就被中國吸引,曾在維也納的一個博物館里自學了一些漢語閱讀。作為探險家,他著迷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并憧憬著闖入那片群山禁地,成為“第一個探索這里的白人”。他曾憑借溜索渡過泡沫翻涌的瀾滄江;他經常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山上露營;雖有大批帶槍的士兵護送,他也免不了遭遇土匪搶劫。
洛克在中國及其鄰國的行進路線
在當時的世界,有此財力及能力進行這樣有目標的長時間的計畫者,確實不多,更遑論當時積弱不振的中國!
以納西象形文字記載的故事。洛克曾深深為這些手稿著迷,納西象形文字和納西文化成了這位探險家一生的學術追求。
洛克曾在文章中寫道:”在整個世界里,有什么地方還能有如此的景色等待著攝影者和探險者”.....
“我寧愿死在那風景優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獨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喚。”————約瑟夫·洛克
木里縣地處我國西南川滇交界的木里藏族自治縣,解放前,曾是一個神秘的小王國——木里王國。木里在藏語中是美麗、遼闊、深遠的意思。境內山巒疊嶂、奇峰林立,擁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900多座。
洛克線,起點木里,終點亞丁,沿途風光絕美,可觀三怙主雪山,是中國頂級徒步線路,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戶外愛好者。1924年到1928年,約瑟夫·洛克帶隊,先后4次探訪木里。在當時木里王的接待下,在這個神秘的香巴拉王國考察、探險、拍照,并深入貢嘎嶺地區。
但不可避免,他在每次長達數月的旅行中逐漸對當時中國的混亂和腐敗產生了厭惡之情,那些“可悲且毫無舒適可言的城鎮”和為數眾多的“鴉片鬼”都令其反感。他無數次發誓永遠離開中國,也的確離開過幾次,但每次總是會回來。
在1996年重新回到洛克當年曾居住的納西族村落時,村中的長輩都能回憶起“洛博士”——他們至今仍這么稱呼洛克。“博士”是他自己喜愛的敬稱,這個稱呼后來甚至被《國家地理》所采用,盡管洛克并沒有受過正式高等教育。
“洛克的貢獻非常重要,”云南社會科學院的納西學專家楊福泉強調說,“今天我們再難像洛克當初那樣從已逝的祭司那里獲取知識。”納西文化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很大破壞,當時宗教活動被禁止,薩滿被視為罪人。
納西象形文字
1923 年洛克家的門廊上,納西人聚在一起揀栗子。
1929年,洛克在瀘沽湖的奈洛普島上消磨時光,內戰爆發、渡船被毀之后放逐島上的日子。
中國四川木里,依山而建的木里喇嘛寺,1928年。
木里縣一景
洛克與和他一見如故的木里王合影
1996年,納西古樂隊在同一座建筑前演奏唐宋時期的古老音樂,這些樂師們在孩提時代就曾與洛克相識,如今,洛克過去的家成了一座農舍。
洛克成為探險隊長之后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關于納西“東巴”(薩滿教的祭司)舉行的神奇的祛病驅鬼儀式——舞蹈、跳篝火、把手伸進沸騰的油中。
在宗教儀式上,這位面目可怖的神使扮演的是傳說中被惡魔附身的神漢巴隆多杰。伴隨著喇嘛的誦經聲,他怒目而視,唾棄呻吟,像癲癇患者發作般搖擺,用弓箭驅除其他惡魔。
木里穿越到貢嘎嶺地區的這條線路,途經貢嘎嶺的三座神山——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就是后人所說的洛克線。
英國暢銷書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從洛克的探險故事中獲得靈感,創作了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